“阅读推广,扫码听书”(2019年第29期):「新语听书」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中秋“月饼”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9-09-18 16:26:28  浏览次数:
馆员小新 新语数字图书馆 1周前

听新语  听经典| 第99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图1.webp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的《周礼》。

“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周礼·春官·籥章》

“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

——《周礼·天官·司裘》

    秋季为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当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不是今天所指的“中秋节”。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年间的事。唐朝初期,人们逐渐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玄宗夜游广寒宫等神话故事结合,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玩月之风方才盛行。北宋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了当时临安中秋节盛况。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多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有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的叫法。


 

“月饼”的由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月饼,又叫胡饼、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月的供品。
相传杨贵妃和月饼之间有这么一段小故事。八月十五,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月,桌子上摆着葡萄、西瓜、石榴等水果,还有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点,有带馅儿的、有不带馅儿的、有方的、有圆的,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大为赞赏,于是问身边的人这糕点叫什么名字,谁知没有一人能叫出名字,甚至做饼的御厨也不知道。于是,李隆基说道,“既然没有名字,爱妃就给取一个吧!”杨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又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那就叫月饼吧。”所有人都齐声叫好,从此之后,中秋赏月时吃的圆形糕点,就称为“月饼”。

 

中秋习俗

 

赏月

Mid-Autumn Festival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中秋晚上,在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图2.webp

吃月饼

Mid-Autumn Festival


    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当时仅是一种普通的点心,“市食点心,四时皆有”。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分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图3.webp

 

 

赏桂花

Mid-Autumn Festival


    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美好、吉祥的象征。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桂花飘香,中秋月明,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亮,再配上桂花做成的各式糕点,小吃,不仅是佳节的一种享受,更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图4.webp

 


本周推荐图书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图5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扫码免

衡阳市图书馆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费听


作者:张泽云

分类:传统文化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是帮助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以开阔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从琴棋书画、中医中药、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武术、美酒、淡茶、民间杂技等方面入手,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The End——

听新语 听经典

 

新语数字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衡阳市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语数字图书馆和衡阳市数字图书馆

 

【衡阳市图书馆阅读推广 2019年9月18日】   

附注:衡阳市图书馆有效注册读者可以使用读者自己的个人中心账号和密码成功登录新语数字图书馆,畅享更多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