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业务工作

  发布日期:2013-03-21 18:03:26  浏览次数:

 

    1、馆藏资源情况

建馆时藏书仅3000余册,至1943年11月达7000余种2万余册。1944年日寇侵衡后仅剩2000余册。解放初期发展较快,1955年有藏书5万册,1965年为近15万册。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黄耀武、王前元等利用实行军管之便,从社会上抢救大批图书(含部分古籍善本),馆藏激增,1972年达40余万册。1973—1978年年增新书万册左右,但复本量奇高。1979—1988年年均购书约2万册,订期刊千种左右,制订《藏书补充细则》,注重科技图书入藏,复本趋于合理。1986年有藏书55万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费拮据,新书入藏锐减,年均不足4000册,最少一年仅1300册;年均订期刊700种。2005年以来,年增新书5000册以上重点保期刊的连续订阅和畅销图书(以文艺类为重点)的购入,保品种,基本无复本。
2006年底,馆藏图书总量为515330册,其中普通图书288643册(含综合外借40862册、文艺外借23385册、外文图书1142册、地方文献8324册、社科基藏46956册、自科基藏40863册、民国图书10557册、提存图书116554册),过刊127336册,提存过刊41523册,古籍50320册,辅导咨询资料3106册,视听文献1321件,电子文献60件,其他资料3021件。
电子、视听文献入藏较少,2000年前主要是教学用录音磁带,2000年以后,开始陆续购置光碟、VCD碟等电子、视听文献。
1983年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登记,清出善本书276种3535册,其中明刻本33种543册、清初本8种26册、清乾隆以前刻本217种2781册、其它善本图书14种205册。
1951年在“土改”中接收一批私人藏书,馆藏量增至3万余册。1954年从南岳图书馆运来2万册古籍。1981年财政拨款1万元订购《民国日报》、《大公报》,1982年拨款1.1万元订购《申报》等解放前刊物9种。1988年增拨4.5万元购入《四库全书》影印本一套。1996年石景宜捐赠港台书籍近4000册。2000年陆魁玉捐赠电子类图书数千册。2003年石汉基捐赠2000余册。2007年心开法师捐赠台湾版《乾隆大藏经》一套。一次性捐赠地方文献较多的有市政协文史委捐赠各地文史资料1853册,市交通局的王连材先生捐赠各地交通志、公路史527册。1986年新馆开放、1991年和2001年馆庆时征集到书画作品300余幅。
馆藏中比较珍贵的有古籍及民国版图书5万余册,以明刻本为最多,明嘉靖刻本《书传会选》,明万历刻本朱笔圈点《朱翼》,清乾隆抄本《兰山集》、《兰涧集》,清抄本《灵宝笔法》均为珍藏,道光版《王船山遗书》等都是全国善本。地方文献2万余册,以王船山著作版本及研究资料为重点。
 
历年藏书量统计表                     单位:万册

时间
1921
1943
1955
1966
1976
1984
1990
1999
2006
藏书量
0.3
2
5
15
44
54
55
53.7
53

 

 

2、文献整理
民国时期采用《七略》与《杜威十进分类法》整理文献。1955年采用《人大法》,1974年改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标引文献。20世纪80年代初期,馆藏投入流通的20多万册图书基本改编完毕,2001年从提存书库挑出民国图书万余册进行了分编加工处理。
1973年制订系列业务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完整的目录体系,设公务目录一套、读者分类一套、古籍簿式目录一套,在外借处还增设书名目录一套。1983年正式确定目录体系为读者分类、书名目录、公务分类、去向目录、排架目录等六套,一直沿用到1998年使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为止。
 
3、读者服务
衡阳市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式主要有馆内阅览、书刊外借、馆外流通站、参考咨询、读者活动等。1983年成立文艺外借处并实行开架管理,以后陆续对现刊阅览室、综合外借处以及各书库实行开架,由过去的“以藏为主”转变为“以用为主”的管理理念。
从建馆时至“文化大革命”前,持证读者常年维持在4000-5000人(含少儿读者),年借阅量10万人次(册次)以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刊、图书两个阅览室150个坐席每日人满为患,走道和楼梯上都坐满读者,外借窗口日接待读者400-500人次以上,每星期下一次的新书仍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受场地规模限制,图书馆不得已实行每年5000个借书证的限制,仅三天就发放一空。
1986年新阅览大楼开放,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更是吸引了大量读者,当年持证读者达12000人,日均接待1000多人次,最高一天为2045人,全年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1978年至1990年,年均接待读者在30万人次以上。
20世纪50年代流通站数量较多,1958年达98个,其它年份30多个,80年代以后一般为10余个,目前保持了23个。2000年建立的雁南监狱流通站最有影响,图书馆每年都要送书进监狱,和服刑人员联欢,并曾开展“读书知识抢答赛”、“读好书写心得”征文比赛和“一对一”社会帮教活动。
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1990年以前较有影响的活动有:1972至1974年举办的全市性革命故事巡回讲演。1972年举办革命故事会67场,1973年为90多场。1974年更是规模空前,历时八个月,建立故事队49个,有故事员213名,创作故事135篇,讲演253场,听众54000余人。1986年举办的“七一”党史知识竞赛,全市七县五区都发动起来,甚至外市县也有人参加,参加人数达23000人。1986年5月和10月,卢书愚教授主讲《应用市场经营学》讲座。1986年成立读者自学协会,每周六晚开展各种专题讨论活动,参与人数最多时达300人,成为我市青年中有较大影响的自学团体,《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多次进行了报道。1990年以后的读书活动,主要围绕“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提高市民对图书馆的认知度”来开展,且多集中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进行,尤其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有专题讲座、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灯谜、座谈、街头宣传、视频资源展播、送书下乡、专题展览等。
衡阳市图书馆一直以来注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果丰硕。1986年举办图书馆(室)服务成果图片展览,12个网片参加,参观人次超过2万;1987年3月,对常宁、衡山、祁东、衡东、衡阳五县82家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建立重点联系户50个;1987年、1988年与市乡镇企业局、畜牧水产总站联合编印《信息报导》21期、《企业经营与管理》4期,无偿提供给乡镇企业和个体户;1988年6月召开衡阳市公共图书馆为“星火计划”服务工作会议;1989年10—11月举办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展览,版面21块;从1990年始,在省文化厅组织的历届服务成果评比中成绩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