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衡阳保卫战”的情结

  发布日期:2013-04-30 21:28:58  浏览次数:

 

我与“衡阳保卫战”的情结
卢向阳
2003年由于工作调整,我来到衡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衡阳保卫战”的资料,从张和平《落日孤城》到日本防卫厅关于“衡阳保卫战”纪实档案,这场战役从脑海里一个概念逐渐变得立体起来,一个英魂浴血、荡气回肠的历史场面让人挥之不去,难以释怀。49天血雨腥风的鏖战,让日本人记录中写满敬畏。五千人的代价,三万日军尸体,抒写着衡阳城之役的辉煌战绩,方先觉、葛先才以及不知名的一万七千中国官兵,似乎有血有肉的站在我的面前,让人亢奋不已。
200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衡阳保卫战61周年。地方文献部把“衡阳抗战”作为二次文献的开发和课题研究对象,应该说很合适。课题确立,意味需要大量的工作,我和部门同事开始整理加工相关“保卫战”的照片、报纸、文稿以及文献资源,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标注,文献的出处,人物和战役结局的不同评判等与李力人、丁民主任进行探讨,大家希望在最大限度还原这场战役的本来面貌。
随着收集整理文献资源的增多,我已不满足于二次开发的局限,心里渐起一个愿望,希望能把衡阳保卫战搬到屏幕上去。不久,有人郑重告诉我,已经有人写过这个剧本,由于各种因素始终没有能够通过审查。就在我对此不抱希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当时电视台衡阳生活频道王小山台长,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这一步,因为这是一段发生在衡阳真实的历史,反映衡阳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用电视手段表现出来,能够极大的感染衡阳广大市民,更具意义。王台长人很热情,也显得很有魄力,他认为只要把握好政治方向,应该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他还介绍一个叫蒋慧星的年轻记者给我,跟这个刚从衡阳师范学院毕业大学生的对话中,看得出对此事兴趣浓厚,但也有顾虑。我告诉他,这件事你不做,迟早肯定会有人做,但在今年做的意义显然不同。
第二天他扛着机子来到我们地方文献部,向我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决心。我们先初拟了一个方案,基本原则是“以文献为基础,走访专家、亲历者,尽可能将整个战役表达完整,不出现政治性的错误”。策划书得到了电视台领导的认可。
从七月初开始,正式进入运作。用二次文献资源提炼脚本工作进展顺利,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走访专家后,出现不少矛盾的地方,比如阵地的标识的位置,人物牺牲的地点,日军进攻点的先后,都出现了纠结,我们不得不重新翻阅文献资料,与丁民一起到山上查找旧战场线索,自己绘制战役地图,甚至亲自制作视频动画模拟进攻路线。到了七月中旬,有人建议说,做的这样辛苦,应该向电视台收取费用,其实我知道,电视台虽然精神上支持,根本没有给这个片子一分钱的经费,这个年轻人也显得很无奈,话说回来,当年这场战役多少年轻人把命都丢了,这点利益又能算什么呢。七月底样片出来后,我和蒋记者在电视台视频剪辑室反复观看,反复剪辑。最后一次到凌晨2点还不肯离去,似乎等待一个降临婴儿。我俩调侃到,“成功可能没有荣誉,但失败肯定会遭到唾骂”。
8月1号,衡阳电视台为这个片子开始做宣传,我们都非常忐忑。8月8号——8月10日,“衡阳保卫战”以三天三集形式播出。从电视台传来消息说,观众反应非常强烈,电话都被打爆了,不断要求再次播出。不久,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在接待方先觉之子时说道,前不久衡阳电视台播出的衡阳保卫战,中国军人很英勇,衡阳如果有这样的精神,什么事情都会办好。这证明这个片子不但受到观众的认可,而且得到官方的认可。
2004年,经过地方文献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有关衡阳抗战的各类服务硕果不断。由我们提供服务的“衡阳抗战铸名城”一书出版;在衡阳市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两篇文章大会交流;《为衡阳抗战服务》获得湖南省文化厅服务成果一等奖。衡阳电视台也因为“衡阳保卫战”获得有史以来的最高奖。
(作者系衡阳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