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吴建中谈图书馆的下一个十年

  发布日期:2016-02-06 11:25:16  浏览次数:

访谈│吴建中谈图书馆的下一个十年

2016-02-01 
吴建中
上海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代表作品有《21世纪图书馆新论》《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等。

 

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闭幕式上吴建中馆长作了《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下一个十年》的报告,这份报告给目前正在制订图书馆的“十三五”规划的各位馆长们提供了一种大视野和大格局,会后记者特别针对这个报告对吴馆长进行了采访,让我们在此再次聚焦十年之后的图书馆,看看2025年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为何要从未来看现在?
 最近我们都在做五年或中长期发展规划,传统的规划方式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从过去判断未来,二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计未来。从过去看未来,往往会使我们摆脱不了传统的包袱和经验的束缚,从自己的角度看未来,是职业家的通病。由于我们对自己专业的过于自信,使得我们常常忽略甚至无视读者的需求。

     我想起了一个关键词:地平线。 20世纪是技术的世纪,讲究的是技术力,而21世纪是数据的世纪,讲究的是数据力。今天,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达2.5艾字节,相当于7500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总量。这一庞大的资源正在成为全球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作为知识中心的图书馆,作为擅长信息管理的图书馆员,我们能对这一可开发、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无动于衷吗?
     首先看技术发展的数据。2016年全球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将突破25%,25%是一个标杆,表明它即将处于主流化阶段。今天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美国持有智能手机的人口占总人口一半的时间为2014年,而中国为2018年。
     其次,来看出版界的数据。普华永道(PWC)于 2014年 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起美国的电子书销售额将超过纸质书(含有声书)的销售。在我国,电子书产业尚未成熟,但最新发布的《网民阅读偏好(2015)报告》显示,手机阅读率为26.8%,虽排在纸质阅读之后,但高于“电脑屏幕阅读”和“Kindle阅读器”。国内外有关新阅读载体的调查表明,不仅BYOD(自带设备)方式已成现实,而且可以看出手机阅读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首选。
     再来看看图书馆的数据。根据我们对美国公共图书馆流通数据的推算,到2016与2017年之间纸质书流通量在所有的流通量中将低于 50%。那么期刊呢? PCG(出版人通信集团)在2013年对全球六百多家图书馆作的一个调查表明,97%的图书馆购买电子类期刊,其中订购纯电子期刊的为62%,而订购纯纸质期刊的为22%,混合型订购的仅为16%。其中北美采购电子期刊的比例最高,为76%,南美最低,为44%。也就是说,大部分图书馆在电子期刊订购上都已达到或超过临界点。
如何从未来看现在?

     未来十年我们想象中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呢?不少图书馆设想了很多情景。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于2009年发布了2030年远景报告后又进一步作了回顾和评估。 2009年发布的远景报告以四本书的书名描绘了2030年的四个情景,《寂静的春天》《建筑如何学习》《神经漫游者》和《华氏451度》。四本书合在一起,纵轴讲的是信息通信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由上(混沌)而下(秩序),然后横轴是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看法,从左(实体图书馆)到右(虚拟图书馆)。然后从品牌与特性、资源、治理与规则、专业发展、社区参与、领导与影响力7个战略领域,提出了75个具体目标。2015年,该馆重新审视并肯定了这一报告,并认为过去五年一些趋势正在加快实现,但没有哪一个情景处于主导地位。
    大英图书馆在发布了2020年战略报告后又发布了新的报告,第二份报告把时间延续到 2023年,这一年是建馆50周年。新的报告提出,五年过去了,所有的趋势在持续:如技术变化的节奏没有减缓,研究人员和信息用户对数字服务质量的期待仍在提升,合作研究模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仍有一些新的变化:如大数据、开放数据、创新文化、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等。

    这两家图书馆的战略报告都肯定了前一次的基本预测,也都强调需要关注和回应新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新技术对发展的影响。

      此外,美国的三个中长期战略报告值得关注,一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9年做的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了15年后的26个情景。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10年对 2030年的研究图书馆进行调研,强调从用户的角度探讨问题。美国图书馆与情报资源理事会(CLIR)2014年发布的《变化中的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事业》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大部分图书馆建筑都将成为学术共享空间,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图书馆正处在变革的环境之中。在有着巨大落差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跨前一步,真正走上21世纪的地平线。
转型是未来十年的关键词
首先,定位上着力将图书馆打造成知识中心。
    大英图书馆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该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转型,该馆战略规划、年度计划、专题报告等都直接冠以“知识”一词, 2014年12月4日,大英图书馆更是与周边35家学术、文化、研究、科学和媒体机构合作组成了“知识园区”(Knowledge  Quarter),联合推进知识共同体,可见该馆在知识中心建设上旗帜鲜明。
    大英图书馆2015~2023年战略规划以“保持知识的生命力”为题,设定了六个核心目标:1.保存(custodianship),建设、管理和保存英国已出版的、书写的以及数字化的内容;2.研究(research),支持和鼓励各类研究;3.工商业(business),助力企业的创新和成长;4.文化(culture),使每个人能拥有难忘的文化体验;5.学习(learning),鼓励年轻人以及所有年龄层的人进行学习;6.国际化(international),与合作伙伴一起在世界各地增进知识传播和相互理解。这六个核心战略表明,大英图书馆不仅扮演着传承文明的角色,而且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承担起了知识引擎的功能。

第二,从资源上着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科学报告:面向2030》,报告明确指出,2030年,科学不仅使用数据来创造,任何科学发现的基本产出也是数据,提出“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将是大数据和开放”,并强调将以此作为核心战略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谈数据为时尚早,我们有多少可开放的数据呢?2013年8月欧盟就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同行评议论文数的40%已实现免费获取,而在一些国家和一些领域已经超过50%的临界点。图书馆的使命是为读者提供最及时、最可靠的信息,如果图书馆仍只提供订阅期刊的话,那么相当一部分免费期刊资源就将被排斥在外。

     2018年美国数字出版物将达到临界点,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一些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在数据管理上精心布局。如今在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已经相当普遍,如美国有94%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此项服务。在国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启动电子书服务,并在数字阅读方式上取得不少创新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讲,这些数字化服务只能算是某种点缀,并没有成为一种常规性的业务。

第三,从空间上着力拓展学习交流空间。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度不断降低,人们在网上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何必还要走进图书馆呢?因此,世纪之交的几年里最大的课题是如何挖掘和体现图书馆作为空间的价值。今天国际图书馆界在这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图书馆是知识交流的空间。

     今天,已经有不少图书馆着力于空间再造,并创造了无数有价值的实践,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美国田纳西州查特奴加市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芬兰赫尔辛基的“城市办公室”等。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城市办公室”,源于社会上流行的“联合办公”,赫尔辛基市图书馆将“联合办公”引进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激活社会上分散的知识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切磋。“联合办公”不只是为了提供一个集体的办公场所,而在于分享场所和分享思想的结合,当图书馆要素加入到“联合办公”之后,这种分享更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从管理上着力增强与社会的关联度。
     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萨莉·菲尔德曼在接受《高等教育纪事报》采访时说,合作、支持、外向发展是图书馆业思维转型的三个关键。她认为,馆藏资料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与研究人员开展合作,如何满足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多元需求。

     也就是说,我们要换一个角度,看看读者希望的未来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能进一步打开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增强与社会的关联度,不仅要参与到经济、文化发展之中,而且要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生活之中。

     总而言之,到2025年图书馆将建设成为知识中心,其主要功能不只是提供图书和信息,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向“支持人类学习和创造知识环境”的方向发展。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